当前位置 > 自然资源部宁德海洋中心> 党建工作 > 百年奋斗路,启航新征程 > 正文内容
为迎接建党100周年,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动员党员同志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3月19日,宁德中心站北礵联合支部、第一支部联合开展“学党史,悼烈士,走红色闽东”主题党日系列活动。参加这次活动的有两个支部党员10人、积极分子和群众13人。
清晨,在随车党课中开启了主题党日活动之旅,首先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全体党员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配套党史教育还观看了由中共宁德市委组织拍摄的《红色闽东行》专题片和庆祝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历程的献礼影片《建党伟业》。通过三个部分的学习,进一步让参加活动的党员群众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代背景、艰苦奋斗历程和党史教育的重要意义有了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追悼缅怀陈祥榕烈士是主题活动的第二个行程。陈祥榕(2001.12~2020.6),男,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机步营战士。2020年6月在中国西部边陲喀喇昆仑高原加勒万河谷对外斗争中毫不畏惧、英勇战斗,直至壮烈牺牲。当月评定为烈士并隆重迎回安葬,被中央军委追记一等功。 2021年2月19日中国媒体对英雄事迹进行公开报道。在歌曲“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音乐声中,大巴到达了屏南县城人民公园。大家下车后,准备了鲜花来到静谧肃穆的屏南县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内绿树成荫,环抱高耸的纪念碑;纪念碑后的黑色大理石烈士名录上最新添加了“陈祥榕”烈士的名字;纪念碑前簇拥着无数鲜花、花篮和花圈,大江南北、神州各地的人们以各种方式送来对烈士的敬仰和缅怀之情。在北礵联合支部书记陈建军的主持下,大家面向纪念碑,向陈祥榕烈士献花、默哀、宣誓:“鲜花寄托着我们的哀思,陈祥榕烈士,请安心长眠,我们会牢记您‘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的心愿,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国家海洋自然资源事业、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做出自己的努力和奉献,并以此向建党100周年献礼!”最后,大家绕行纪念碑三周,向陈祥榕烈士以及其他长眠于此的革命烈士们告别。
追悼仪式结束后,大家乘车前往屏南县棠口镇。这里是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改编为新四军六团北上抗日集结出发地。1937年冬,为了执行党中央团结抗日救国的方针,刚经历了三年艰苦游击战争的闽东红军独立师和游击队经宁德桃花溪集中点编、石堂整训,进驻屏南棠口、双溪,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长叶飞,副团长阮英平,下辖3个营10个连,全团1300余人。经过短期整训,于1938年2月14日,挥师北上,奔赴苏皖抗日前线,成为征战南北、军功赫赫的人民军队劲旅。在新四军六团北上抗日纪念碑处,大家绕步参观:碑体长36米、高5.8米;正面为大型浮雕,再现闽东苏区父老乡亲送别子弟兵北上抗日的动人情景和新四军六团驰骋抗日战场逞英豪的恢宏场面;背面镌刻着新四军六团芳名录和碑文。大家跟随着碑文的叙述,缅怀革命先辈们的壮烈革命情怀,重温闽东红色历史。参观结束,大家沿着古老廊桥“千乘桥”、红色文化长廊,体验闽东古镇的秀丽春光和烽火革命岁月。
步行结尾时,大家集中在溪流上游的新建廊桥上,座谈交流活动心得和感想,纷纷表示本次主题活动非常有意义,对陈祥榕烈士作为一名00后的年轻人,能于青春绽放的年龄在边防斗争中奋勇向前、视死如生感佩不已、是我们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榜样。工会委员、预报室高炜由衷赞叹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为中国人民缔造了一个安宁幸福的国家,生在中国是国人的幸福、是中国女性的幸运。团支部书记、信息室李超感言陈祥榕烈士虽然父亲早年就因疾病去世,是家中唯一的男性,他舍家为国、投身军队,是我们青年的楷模。连江站新职工陈森鑫谈到,自己在了解了陈祥榕烈士的事迹后,被他的战斗口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深深感动,感受到了他对祖国家园很纯粹的情感,为祖国和人民付出了一切,这样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表示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要保持一颗纯粹的心,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有信心去克服和跨越未来面临的困难和挫折,走好生活中的每一步。监测室监测员兰旺荣认为:和平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年轻的生命换来革命胜利;英勇献身于中印加勒河谷的陈祥榕烈士等人,以及那千千万万前赴后继卫国戍边将士,是他们牺牲自己的团圆乃至年轻的生命,成就了我们的幸福美满。岁月静好只因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中国的事归结到一句话,就是众志成城,不管是曾经的烽火岁月,还是当下这场空前的抗疫战役,而中国共产党就是领导中国人团结一致的核心力量。”陈建军最后如是说。
(北礵联合党支部、第一支部联合供稿)